长期以来,总是阶段性的有设计方面的学生或者入门小白在邮件、QQ、MSN等渠道发表一种焦虑:我的基础不太好,请问我能从事设计工作么?

 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,我一般有两个反应,第一,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大了,有点自我否定的意思;第二,你自己都知道基础不好,就去补基础啊,跟我扯什么闲话。后来我发现这样想有点不仗义,首先对方也许是瞧得起我,想问问我该怎么办,其次他们可能觉得我的“基础”很好,以便取到真经,避免被某些混子骗去钱财。对于“基础”的定义,各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,在设计上来说,我只能从我自己的理解来聊,它不是真理。

  其实关于有没有基础的疑问不集中在自己没打好底子,而是担心自己能不能继续下去,如果你刚踏入这个行业,自己底气不够也许会上演如下戏码:基础不好—信心不足—畏首畏尾—难以作出成绩—满头是包—收入降低—没有成就感—究竟还要不要做这行? 类似的疑问我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也曾出现,换个角度来看,你会发现并不困难:

  南京文鼎教育设计告诉你:设计的基础不是绘画的基础

  “我觉得我的基础不太好,我是不是该先学学素描呢?” —这是一般的开场白,这种还算沾点边的,更离谱的我就不例举了。如果你一定需要一个答案,我可以告诉你,设计和素描一毛钱关系没有,素描学了可以陶冶情操,但不能帮助提升设计能力—如果你偶尔要用素描知识画点素材,改善视觉的表现,那么是可以的。设计当然是和美有关的,但设计跟偏重于观察、分析、解决问题、改善品质,而不是艺术表达,产生这种误会和我们从小接受的狭隘的美术教育有关,曾经我也认为提到和“美”有关的玩意,都是和绘画、书法、舞蹈有关的。

 好的审美观和理解能力

  我们的生活中缺乏审美,你走到外面看看就知道能记住的建筑不多,能入眼的广告很少,能欣赏的服装有限,这是一个社会时期的真空,我们暂时也改变不了,但是我们可以自我要求进步,看一看那些能被称为经典又不乏味的著作、摄影作品、设计图书、日常生活用品,从小处慢慢改变你的“设计空间” —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“设计的空间”,你在什么样的空间中生活,决定了你的视角和胸怀,还有你的审美能力,因此一个充满土鳖和土鳖物质的环境会让你最后也变成土鳖。

 热情和时间的投入

  这两点是你将来能从事设计这个行业的真正基础,做设计在我国目前暂时还是一个技术性的事情,那么必要的时间投入可能会影响你的娱乐、交际、无聊的癖好、甚至赚钱的打算,你是否还愿意坚持?连续2周的加班赶稿,没有加班工资,你是否还有可能保持对设计的热情?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比较难,我相信我所知道的优秀设计师,至少不是迫于生计才来做设计的,从业之初他们都是带着对于设计的憧憬与理想而来,尽管脚下荆棘密布,陷阱无数,却也没有降低他们丝毫的热情。中国的设计圈子里,还有多少人保持着这样的热情,你或许是为数不多的那一个。

  家庭、环境、理想的土壤

  这就是最终的现实,作为想进入设计行业或者设计院校刚毕业的朋友,我不得不告诉你,你是否能成为一个设计师,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,头撞南墙才会停止的称为*,懂得适时往北墙调头的称为NB —设计师说到底也是工种,工作的价值体现在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上,有部分朋友认为设计看上去不累,轻松画点图,就有几千的薪水拿,坐办公室,吹空调,动动鼠标就行,那你就太二了。在我天朝,除了公务员和富二代,任何行业都有其他行业不知晓的辛苦和付出,工作仅仅是工作,薪水是由于绩效带来,和农民比起来,农民至少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和工具(当然,所有权是国家的),而设计师使用的电脑还是公司的,不能带走。